2024年4月26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学位法,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,旨在完善学位法律制度 保障学位工作高质量发展,将对中国的学历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包含7大章节,对学位工作体制、学位授予资格、学位授予条件、学位授予程序、学位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出来明确规范。
那么,此次颁布的新《学位法》,有哪些新规定?对留学生有怎样的影响?
保障学位质量,打击“水学历”
新《学位法》坚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基本原则,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明确提出“保障学位质量”,进一步强化了学位授予条件,在第三十七条中明确指出,抄袭、人工代写等不良行为皆被认定为学术不端。
第四十四条规定:学位授予单位针对申请学位的境外个人,必须按照本法所设定的学业要求、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水平等条件以及相关程序,授予与之匹配的相应学位。
此次《学位法》的全面更新,彰显了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,明确了学位授予的基本原则、条件和程序,为各级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。
强调学位授予的公平性和公正性,将有效杜绝“钻空子”和“水学历”等不良现象的发生,确保学位授予的真实价值和权威性。
对于广大留学生而言,全新的《学位法》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高的学业标准,同时,更具可靠性的学位认证将为留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保障。
在新的法律框架下,学位证书将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,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。这将为留学生在求职、升学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优势,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打击非正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
随着《学位法》的正式推行,那些未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包括各种4+0、1+3、2+2、3+2等模式以及所谓的“国际本科”项目,将可能面临学历学位无法获得国内认可的严峻挑战。
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这些项目时应该更加谨慎,确保所选项目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和备案。
海外学位认证方式
留学生回国后,想要享受就业、落户、申请创业基金等方面的政策待遇,需进行国(境)外学历学位认证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》为留学认证提供了更为规范、透明和公正的法律依据与认证标准。
那么留学生回国之后,该如何进行学历学位认证呢?
准备认证材料:
文凭证书、护照/通行证/身份证、居留卡/签证/签注、证件照片、授权声明等。
具体材料要求因留学情况而异,如在国外学习的需提交护照和学习期间签证页,在港澳台地区学习的需提交通行证和学习期间签注记录。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,学习时间未满6个月的需提供身份证,超过6个月的需按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学习的要求准备材料。
在提交认证申请时,务必避免常见失误,如未能按要求提供齐全材料或无正当理由重复提交材料,这些都可能导致申请不被受理。
认证流程:
访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大厅,依照指引开启认证流程。认证时间一般为10-20个工作日,期间如有需要补交材料的情形,将会收到通知。
教育部认证院校:
留学生可以登录中国留学网https://www.cscse.edu.cn/确认自己的海外院校是否获得了教育部的认证。
总之,全新的《学位法》将为留学生带来更优质、更具保障的留学体验,以及更为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。
留学生应该积极适应新的法律环境,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,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同时,还需要关注学位认证的重要性,确保自己的学位证书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。